科學家們記錄了野豬如何通過打開活板門救出它們的親戚
科學家們記錄了野豬如何通過打開活板門救出它們的親戚
Anonim

科學家們設置了一個陷阱籠來捕捉野豬,並設置了攝像頭來記錄運動。他們最終捕獲了一隻野豬,他們舉起一根木頭打開籠子,並釋放了另外兩隻被困在籠子裡的野豬--這是第一次觀察到的野豬救援行為。

動物的救援行為是一種親社會行為,其中一個人(救援者)在不愉快或危險的情況下釋放另一個人(受害者)。

老鼠釋放被束縛的籠子,螞蟻拯救被困在沙子中的尼龍陷阱中的群體成員,這些都是這種現象的具體例子。

Image
Image

救援行為在其複雜的組織中不同於其他形式的援助。要符合救援行為,它必須滿足四個要求。

首先,受害者必須在造成人身威脅(例如受傷或死亡)的情況下陷入困境。

Image
Image

其次,救援者在試圖解救受害者時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;試圖營救對營救者來說意味著潛在的巨大成本,因此被視為一種極端的親社會行為。

第三,救援者的行動足以適應受害者的情況,即使救援嘗試不成功。

最後,在食物獎勵、社會接觸、保護或交配機會方面,救助者沒有直接的好處。

Image
Image

科學家們在《自然》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,我們報告了對野豬(Sus scrofa)潛在救援行為案例的首次觀察和攝影記錄,這種物種由於其夜間活動,很少在野外進行研究社會認知。在觀察到的情況下,一名成年雌性從陷阱籠中釋放了兩隻小公豬。

這一事件被設置為每兩分鐘拍攝一次的陷阱攝像機捕捉到,並設置為監視對玉米誘餌陷阱的訪問。

這些誘捕器用於對野豬進行個體標記,這是非洲豬瘟運動生態學和預防措施研究的一部分。

Image
Image

該事件發生在 2020 年 1 月 28 日至 29 日晚上,共拍攝了 93 張照片。兩隻公豬一起被抓了 2 小時 35 分鐘。其餘野豬在2小時6分鐘後抵達捕獲地點,進行了明顯的營救。

整個事件持續了 29 分鐘,包括多次有針對性地嘗試從活板門中移除原木。僅 6 分鐘後,它們就被成功移除。

Image
Image

從照片序列中可以看出,該雌性與她的團隊到達捕獲地點後立即開始救援,並在捕獲的野豬被釋放後立即離開。

受主題流行